原创陈亚辉搜狐城市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无锡近些年愈发低调。从GDP前十慢慢跌出十强;人口规模难以突破,常年垫底万亿俱乐部城市;曾经与苏州齐名,但如今省内地位也在下滑。
曾因污染付出惨痛代价的无锡如今转型效果如何?重点产业集成电路又将如何受到制裁大棒的影响?常年推动的锡澄宜一体化进展如何?上海大都市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沈开艳一起畅聊无锡。
以下是访谈精编。
“抢人”力度不及周边城市
搜狐城市:无锡是万亿GDP城市中人口最少的,且近三年人口增量不足三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两年为负,您如何评价?
曾刚:您刚才讲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无锡是万亿GDP城市中人口最少的城市。虽然人均GDP表现不错,但从最近两三年的情况来看,无锡在人口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无锡内部几个重要的行政单元在人口贡献方面总体表现不太好。宜兴市、江阴市还有梁溪区,几个土地面积比较大、人口比重比较高的区县对无锡整体的人口贡献率比较差。以前有很多外来的迁移人口,而最近几年表现没那么好,可能有几个原因。
最近几年无锡有很多“抢人”政策,包括后来应对疫情冲击的具体政策。但是放在更宏观的背景上看,它跟临近的苏州相比,层次就差了很多。
苏州“抢人”方面不仅有和无锡一样的住房补贴等政策,还针对租房的人,应届毕业生,包括年轻的背包一族提供了“拎包入住”的措施。针对年轻人的就业和创业方面,无锡和临近城市相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还有一点原因,和产业相关。
最近几年,新兴产业,比如数字经济吸纳了很多就业。像苏州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对就业有很大贡献。而无锡在战略新兴产业上面也有很多进步,但是跟别人相比,增长热点少一点,规模小一点。所以本质上就业创业的机会就差一点。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无锡对外宣传上跟临近几个城市相比,跟苏州、南通、南京等城市相比也逊色一点。
人口问题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讲,无锡还是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好的一座城市。你可以看看当地市民开的车,老百姓住的房子,包括城市面貌都不错。但是无锡近些年的经济增速相对疲软,而且无锡的地位在江苏省相对在下降。这个可能对无锡人来讲是一个不太容易接受的事实。
人口密度省内第一全国前十
沈开艳:曾老师讲得非常好。到去年为止,中国万亿GDP城市一共有24座,无锡排在24座城市的第14位。从名次上来讲,无锡市这些年有所下滑,最早的时候无锡曾经排在前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普通的地级市中间,无锡市排第二,第一是苏州。当然无锡和无苏州,第二和第一的地级市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无锡是年进入万亿GDP俱乐部的,现在为止五年,也是老“会员”了。但是它到底是在什么方面逐渐被后面的一些城市赶超了,可能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为什么万亿GDP城市里人口最少?首先就是无锡的地域面积比较小,在万亿GDP的城市比较靠后。
从密度上看,现在无锡总面积是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是万人,它的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人,人口密度在全国前十,江苏省第一。
我们比较一下江苏另外两个万亿GDP城市,苏州和南通。
苏州的地域面积比无锡大,将近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千两百七十多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多个人。南通多平方公里上常住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无锡从密度上来讲要比这些城市高。
当然,并不是说你人口密度高了,就不能容纳更多人了。无锡前面的上海等九个城市人口密度更大。这个层面讲,无锡在人口的吸引层面还有更多的潜力和空间。
另外一个原因,刚刚提到,全国很多城市在“抢人”,无锡近三年人口的增量不足3万,自然增长率为负,这跟全国的大趋势一致。
目前很多城市自然增长率都开始转负,总的劳动人口也在逐渐减少。人口增量不足,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这让全国各地特别是像无锡这样的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无锡在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早了全国16年。无锡目前老龄化已经四十多年了,同时随着生育高峰期间的“60后”群体的退休,无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好,劳动人口短缺问题也好,会进一步加剧。
既要“增人”,又要“引才”
搜狐城市:无锡应如何应对人口问题?
沈开艳:现在人口增长率快速下降,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所以完全从人口的总量上来做文章的话,还不如专注人口的结构方面。
原来的人口红利是人口的规模以及人口的年轻化带来的,现在这个红利在逐渐消失,接下来人口红利要转化为人才红利。什么是人才红利呢?就是对于高层次人才、高素质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吸引。
刚才曾教授讲得非常好,就是无锡一些区和下面市的人口分布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有些城区的人口密度非常大,另外一些区县不是很大,而人口的均衡发展也是人口结构一个方面。
第二,我觉得无锡市政府要“增人”,从总量方面增加人口。当然可能无锡市政府也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从之前的买房落户到租房落户。无锡明确要打造制造业高地,制造业就需要大量受过基础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引进年轻人口,也可以缓解无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另一方面,是“引才”。虽然制造业需要各层次的人才,但是更多的还需要一些创新型的、技术型的、管理型的人才,人力资源的一些高端人才。还有一点就是怎么样把这些人的智慧集聚起来,无锡是不是有足够的创新型平台,比如说一些园区。
另外就是有比较好的环境,一个是营商环境,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就是宜居的生活环境。在这三个环境方面如果做得比较好话,人才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
城乡融合吸引投资搭建平台
曾刚:沈所长前面讲得很好,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我认为,第一个方面要根据最近的一些指示精神,在城乡融合上面做文章。
刚才我们提到过无锡的江阴、宜兴这些都是大市,前些年有很好的发展。但最近我们仔细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面它们落伍了。
比如以前江阴的华西村是南边的首富村,真的做得很不错。最近华西村的情况跟以前相比有很大落差。所以在产业结构的短期升级,在新的发展模式和高质量发展当中怎么能做好,非常重要。
刚才沈老师讲无锡总面积比较小,但是无锡市区内的发展还是比较充分的,它外围的几个区县应该更加充分地发展,这可能是要做的第一个事情。假如把这些地方的发展补齐,无锡可能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方面有一些新的机会。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无锡跟旁边的城市,比如跟南通、苏州相比在吸引外资上,包括吸引国内其它地方的投资上面最近几年力度小一些。
比如南通可能自身在战略新兴产业上没有那么大的投资,但是省里面包括中央的,包括临近的其它城市在南通的投资真的比无锡大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无锡怎么提升对外合作也是很重要的议题。
资本流动方面,无锡对“一带一路”的海外投资很多,但怎么让“一带一路”那些国家,包括国内其它省市到无锡投资,我觉得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方面,我非常同意沈老师的说法,就是平台的建设,建设更多合作平台。一体化是一个大概念,具体来讲多少平台无锡能够以我为主,或者在这里面我能够发挥作用。
这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对外的服务能力,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提高知名度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向无锡流动。我想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下一步都值得考虑。
江阴、宜兴不必过度依赖市中心
搜狐城市:二位刚刚提到均衡发展、城乡融合,其实无锡早就提出了锡澄宜一体化,即无锡市区、宜兴、江阴的一体化,但为何进展缓慢?
曾刚:所谓的一体化问题不仅无锡有,中国很多城市都有同样的问题。
早期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强调“以市带县”,那个时期更多是把一些重要的资源放在中心城市,要地就给地,要配套建设就给配套建设,重点支持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乡村似乎在那一轮的发展当中被忽视了,乡村成为一个贡献方,而不是利益的获取方。
所以下一步怎么样让地方协同发展呢?我个人觉得首先从认识上面来讲,别认为农村还是以前的农村。农村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收入水平低,不意味着就业环境差,更不意味着要只能有些落后的产业或者传统产业,应该有新兴产业布局在农村、郊县。
现在讲城乡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有很多大型的科学装置,包括一些大学,一些研发中心,包括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到郊区。
所以无锡内部的一体化,首先我们要基于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先进生产要素的布局上面能不能成网,不要再以“以市带县”的思想,而应该有一个大家互动的、结网的、相当平等的联动发展思路。
第二,我们讲集成电路也好、生物医药,包括无锡的大数据产业,要充分利用无锡、宜兴、江阴相对比较便利的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实现更好的发展,这还是蛮重要的。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可能并不需要完全要把江阴、宜兴绑在无锡市区这么一棵大树上面。让江阴、宜兴有更广泛的对外联系,避免对市中心的过度依赖。
打个比方在轨道交通建设上面,初期以市中心往外延伸的布局有它的合理性。但能不能让无锡其地方向无锡之外的地方延伸呢?不要认为苏州市只跟无锡市区有联系,还要考虑它跟江阴、宜兴也有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其实更加有益于无锡内部的一体化。
表面看起来是对外联系,其实对外联系过程中也需要内部的支撑,市郊不会觉得自己只做中心城区的卫星城,它希望有自己的地位,当然无锡市区还是无锡内部的中心。通过对外的联络,通过更多地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一体化。
集成电路排名靠前但档次不高
搜狐城市:如今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之下,集成电路产业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