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识札记他的笔是刺向黑暗的刀剑 [复制链接]

1#

原创龙华英烈龙华英烈

林育南决心做“铁峦”,用新声启迪民众,用血泪鼓励斗争。

初识札记|山一般稳定,铁一般顽强互助社、利群书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他在代表觉醒和进步的记事簿里留下姓名,而在这些历史坐标上,还有另一位牺牲于龙华的烈士——李求实。

读《李求实文集》,很难不感叹这位革命者出众的才华。他文思敏捷,无论面对何种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没有沉溺于纯粹的自由创作,而能时时刻刻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以笔为刀剑,刺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刺向黑暗的军阀统治,刺向劳苦大众的共同敌人,针砭时弊,教育人民,鼓舞后来者。百年以后,也正是这些文字帮助我们重构起这位革命战士的思想脉络和心灵世界。

△李求实与林育南、恽代英等人合影

要穿过厚重陈旧的岁月帷幔去认识一位烈士并不简单,并非人人都给后来者留下可供凭吊的坟冢和遗物,也不是每一位烈士都有那样富有文学性的、带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生命瞬间。我们往往只能从时代的大事记里去一点点寻觅他的足迹:他参加了哪些进步团体,他创办了哪些红色刊物,他出席了哪些关键会议,他见证了哪些重要时刻,以期将一个伟大的名字放在属于他的时空交点之上,探寻时代与英雄这一命题的答案。

李求实生于湖北、长于湖北,在首义之城的校园中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跟随恽代英等前辈参与革命活动,开展理论研究,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战线的骨干。

△李求实在上海的照片

他在利群书社中感受民主与科学的风气,走在声援五四运动的学生游行前列,留下告别封建家庭的长信,到黄陂县的乡村学校教书。这个出身于传统读书人家、对家国现状痛心疾首的青年,从这些实践中了解社会,考究历史,观察现实,分析国情,而后加入了新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血火相伴的革命青春之路。

他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诸多文章,先后主编《日日新闻》、《少年先锋》、《上海报》、《红旗日报》副刊《实话报》,协助全国总工会创办《工人日报》。他用隽永而理性的文字引导了广大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的政局,点亮启迪社会的明灯。他深知守住这片文化阵地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学会既能用枪又能用笔,我们才能称为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文武全才的革命家,不然革命的胜利无法取得,其他一切更说不上了。”

△李求实创办的《上海报》

他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和契诃夫作品,编辑《俄国革命画史》,从文学入手向大众介绍苏联;他创作小说《除夕》《姊姊的屈服》,以家人的悲惨境遇为蓝本,揭露封建礼教戕害妇女的残酷现实;他写《施洋的死》,表达对牺牲同道长久的祭奠,向同胞大声疾呼:“我们惟有全体联合起来,努力打倒军阀,建设我们新的国家,谋我们大家的幸福!杀了施洋,不仅工潮不能平,一切风潮且从此而起!”

△李求实撰写的《施洋底死》

他总能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以深刻的分析驳斥错误观点,指明青年奋斗的方向,又在取得斗争成果时提醒同志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形势的变化。在生命的尽头,他依然坚持与何孟雄、林育南等同志讨论党内问题,凛然痛斥前来劝降的敌人。

大河经百徙,故道尚微茫。

白苇连岗蔓,金沙卷地黄。

壮观惟叠浪,乡思在遐方。

笔阵凌空起,桑乾渤海旁。

他曾在大堤上看见风沙飞卷,苇草绵延,浪涛奔涌,挥笔写就这首《黄河大堤晚眺》,而他自己,也以黄河一般雄浑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无畏向前,战斗到底。

融媒体工作部供稿供图编辑

研究室审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