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平等的贵子基于网络民族志的小镇做 [复制链接]

1#

图片来源:pixabay

“小镇做题家”是近期网络社会中热议的话题。本研究聚焦“小镇做题家”的就读体验,通过参与式观察和线上访谈,对他们在精英高校场域的就读实践进行了网络民族志考察。研究发现,“小镇做题家”在学业适应、生存心态、社会融入等多维情境中经历着焦虑、拉扯与孤独的情感体验。来到精英大学,“小镇做题家”曾经的荣耀难以为继,学业生活变得暗淡,生存心态在自信与自卑中拉扯,文化差异和交往匮乏也使得他们经常陷入孤独。这些就读体验的背后体现的是城乡二元区隔和日益扩大的阶层分化带来的结构性约束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下依然存在的教育过程不平等。

小镇做题家;精英高校;就读体验;网络民族志

一、问题提出

近期,源自豆瓣上某个讨论小组的新词—“小镇做题家”突然“火出圈”,作为一种青年群属标签成为社会舆情讨论的焦点。所谓“小镇做题家”,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定义,综合网络上的各类观点,大致可将其理解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1]。这些“小镇做题家”跨越高考的独木桥成功抵达了一流学府的彼岸,实现了“寒门出贵子”的愿景。

然而等他们正式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昔日依靠中学阶段的“题海战术”赢得的“学霸光环”迅速陨落,在泯然众人的同时还要面临社交能力、眼界、资源等学业之外诸多方面的比较落差和同侪压力,处于劣势的“小镇做题家”在求学、就业等隐性且激烈的人生发展竞争中深刻感受到了同属精英高校“贵子”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是客观上的社会结构、政策、体制机制等结构性约束,同样也是主观上复杂的意识、态度和评价。这种主客观上的双向建构和形塑共同构成了教育公平的意义阐释和理解范畴。

从教育的本体论意义上考察,教育是社会流动和阶层地位获得的基础,而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的基础。国内外无数研究表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不平等、社会分层和精英再生产的最重要的工具,这点在美国社会阶层研究中表现最为清晰。

帕特南(RobrtD.Putnam)在对阶级和阶层不平等的研究中指出教育涉及的机会平等和社会流动的实质,即下一代的前景问题,“出身不等的年轻人事实上能否自大致相等的起点踏入社会经济的阶梯,而生来能力相同的年轻人是否可以平等地攀登这阶梯”[2],从本质上讲,教育应该是社会机会平等的重要传导机制,但却事实上促进了不平等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教育过程中,劳伦·里韦拉(LaurnA.Rivra)在其《出身》一书中指出,“经济特权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采用的是更间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通过教育体系完成”[3],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会将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优势(资本)传给下一代,帮助其获得符号性或实质性回报。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质上,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与机会公平是一体两面、同等重要的[4]。当前我国既有文献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问题予以了诸多回应,尤其是对“寒门出贵子”进行了日益深入的考察[5][6],但针对不同阶层高等教育过程平等的研究,尤其对于来自农村或小镇学子在步入大学之后的教育实践及其就读体验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难以解释他们在高等教育过程当中的微观个体的主观感知和身份实践。

这些成长于偏远城镇、农村的“做题家”们,在精英高校场域(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着怎样的就读体验?其背后又嵌套着哪些深层次的社会成因和教育困境?本研究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以回应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下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现实诉求,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二、文献回顾

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农村籍或弱势阶层学子的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受到了学界和舆论的普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