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们的奇怪表现
案例一:明明吃完了饭,妈妈教导他把碗筷收进洗碗池,明明小心的把碗筷叠好,可正当要走进厨房时,“噗通”一声摔倒在地上,碗也跟着碎了,妈妈赶忙跑过来问明明有没有事,可明明却轻抚着碗,心疼着说:“碗儿,你疼不疼?”
案例二:最近,小聪的妈妈发现小聪总爱和身边的玩偶“聊天”,这一天,小聪问他的大象玩偶说:“你想不想要玩玩具啊?”这样的表现让小聪妈妈担心了起来。
您是否有看过孩子跟没有生命的物体讲话?例如案例中的明明觉得饭碗破了,饭碗会痛。小聪问玩偶:你要不要玩玩具啊?
02
探寻原因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泛灵论
什么是泛灵论?儿童泛灵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2~7岁)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常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湖南师范大学的王梦楠教师曾在《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一文中提到,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或自然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王璞教师和叶宝生教师在《在儿童科学教育中应去泛灵论》中提到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与早期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相似的,即会将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
3~6岁儿童把一切的事物都看做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东西,也常常会把玩具当作小伙伴,和它们一起做游戏,讲悄悄话。
03
我们该怎么做
那我们如何应用泛灵论的幼儿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上呢?根据河南省漯河市中等专业学校的姜红英教师在《巧用“泛灵论”教育孩子》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几个方法,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培养孩子的爱心以及同情心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在墙上到处乱画,当孩子向在墙上画画时,告诉他:"你把墙的脸画脏了他很不喜欢的,它喜欢干干净净的小脸,像你一样干净的小脸。”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两三岁的孩子在冬天不喜欢洗脸,家长利用家养的几条金鱼,比如今天和小鱼比一比谁的脸白,明天和小鱼比一比谁的脸香,再比一比谁的脸最干净。这样孩子就乐意洗脸。
3.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在4岁半之前和同伴的交往能力比较差,很多都是和成人以及“物”的交往。比如,孩子会教自己的玩具熊读书、认字、画画等。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借玩具的口吻夸奖孩子:“你讲的真棒,我都听入迷了。下次还要给我讲。”通过孩子和玩具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行为中。
幼儿园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比如,幼儿园的孩子有把幼儿园的玩教具带回家的情况,老师就可以这样教育孩子:“他到了你们家,没有了朋友,他会非常孤单的。你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是不是也会特别害怕?”这样教育孩子比生硬的批评效果好多了。
参考文献
王梦楠.().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北方文学(中旬刊),(11),-,.
姜红英.().巧用“泛灵论”教育孩子.教育导刊(下半月),(2),78.
王璞,叶宝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中应去泛灵论.教育与教学研究,(4),21-23,75.
本期策划
林冠伶(师)陈颖(师)
本期文案
王凯晖程佳月
本期图片
王凯晖
本期编辑
王凯晖程佳月
本期责编辑
林冠伶(师)陈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