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及道德教育一般是指人们生活中一种向善的美好的品质的教育,但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概念很广泛,它包括情商、个性、品质、意志力等等,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总和,也是评价行为的标准。
道德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及人们对社会的态度,并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为思想品德,他是个人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点和倾向。
它的行成和发展不仅依存于客观的社会条件也依存于人们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下通过个体自身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特点决定了它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处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此决定对他们实施的品德启蒙是道德教育的开端,主要在于引导儿童,成人及同伴的交往学习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前教育时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事情,早期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有特殊意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是现代社会的两大问题,干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心理健康,各国教育教育者都呼吁要扭转单纯注重智能发展的倾向转向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一九九六年联合文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
在这个方面我们还要像日本学习,日本一九八九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标中提出培养人的爱心和信赖感,培养出不了自立和协作的态度以及道德性把人际关系纳入新内容。
学前儿童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育德育的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仅注重智力也开始注重身体锻炼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亟需个体具有勇于进取和开拓的精神,敏锐灵活的适应能力,这些品质都必须渗透到现代儿童的品德教育中。
确实在我们国家很多幼儿园中,像“环球宝贝”、“森林幼儿园”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少年儿童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聪明活泼、知识面开阔,但在交往能力、独立性以及个性方面却较为弱势容易表现自私霸道胆小生活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另外,家长普遍具有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态,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看做是儿童发展的首要目标,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也在导致德育的弱化和边缘化,所以儿童的品德教育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