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早期教育的两大坑,来看看坑里有没有你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周易》,智慧中的大智慧。

它是一部占卜奇书,

用六十四卦,通透天地万物。

更是一部人生启示录,

芸芸众生,

如何洞悉命运、顺势而为,

天机悉数列出,

哪怕领悟半点皮毛,也够用上几十年。

继“乾”、“坤”、“屯”之后,

今天来看看第四卦——“蒙卦”,

坊间称为“启蒙之卦、开智慧之卦”。

它回答了粑粑麻麻们的一大经典问题:

孩子早期教育教什么?如何教?

1

周易学前班扫个盲

如常,先来补充点干货,

毕竟《周易》不易读。

为啥不易读?

因为它涉及一些高深的中国文化知识,

比如: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占卜,

而这些垫底的干货,书里并没介绍。

所以读《周易》,得先扫盲。

前几期介绍了:

卦的构成、五行的含义,占卜的方法,

今天,来聊聊“太极”。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

通常是指天地最原始的状态,

形象一点说,

就是宇宙最初的那一团元气。

这个概念初见于《庄子》:

后见于《易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意思是说,

宇宙的变化首先从太极开始,

太极在变化中产生了天、地两仪,

天地在变化中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

四季在变化中产生了八卦,

八卦在变化中衍生出了64卦和爻,

卦和爻能解释宇宙的规律,预测凶吉。

2

启蒙要趁早

收完干货,正式品读“蒙”卦。

“蒙”

它的小篆字义是:用树叶遮盖头部,

其喻意是:幼稚、愚昧、智慧未开。

初始事物,尚在幼稚阶段,必然迷茫,

且正在经历一个“定性”的过程,

所以需要启发,需要“启开遮障之物”,

教之以成器。

一张白纸的小孩子,

《周易》里称之为“童蒙”,

无疑是首先需要启蒙的对象。

现在的“早教”、“上幼儿园”这些词儿,

在古时候,则叫做“蒙学”,

幼儿读书的地方叫做“蒙馆”,

早期的教育叫做“启蒙”、“发蒙”。

谁来启、谁来发呢?孩子父母+老师

小孩子需要启蒙,

那么长大成人后还需要“启蒙”吗?

依然需要。

《周易》里把这个称之为“困蒙”。

心中有困惑便是蒙,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有惑的时候,无知的时候,

就需要求助层次更高的人,或者通过读书,

来醍醐灌顶、打开格局。

关于“启蒙”的智慧,

“蒙”卦是如何解释的呢?

来看看全套原文:

?

呃,全套古文…有点懵逼的赶脚…

憋急,白话解读马上启个蒙。

?

3

粑粑麻麻们的两大坑

在“蒙”卦揭示的启蒙智慧里,

下面这两点,

是最容易被现代粑粑麻麻们漠视的,

也是两个最大的坑:

#童蒙求我##蒙以养正#

#童蒙求我#

启蒙教育,

不应该强行要求孩子来学习,

“我求童蒙”的填鸭方式,不会真正解蒙,

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抗拒教育。

好的启蒙教育,

应该顺应孩子求知的天性,激发兴趣,

引导他/她主动来学,

只有“童蒙求我”时,

知识才能融会到孩子的头脑深处。

#蒙以养正#

早期的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

背诗、识字、加减法、十万个为什么、

绘画、钢琴、英语、游泳、芭蕾…

密密麻麻的加强版智力开发?

被《周易》放在启蒙教育首位的,

不是智育,而是德育,即:养正教育。

教人向善,以养正气。

放到今日的时代语境中,就是:

正直、爱心、诚实、

文明礼貌、勤劳俭朴、勇敢坚强。

换句话说,

早期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为人之根本。

不仅如此,

整部《周易》都用了大量的篇幅,

来谈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告诫成年人:

德性好比人生的指南针,

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走向及价值,

举大义可成正气,积小善而修大德。

4

你在舍本逐末吗

呃,“蒙”卦的启蒙智慧,就这么点?

是的,就这么点。

较之市面上各种爆款的早教指南,

嗯,它的确是过于清淡简单了点,

清淡到无鸡汤、无鸡血,

简单到连个方法技巧都木有介绍…

其实整部《周易》,没讲别的,

只讲天理奥妙,并以天理明人事,

用古人的话来说,讲的是“道”。

“道”是事物之“本”,决定其方向,

而方向,又决定其结局。

但一般人,

却往往陷入方式方法的“末”中,

将“本”忽略不计了。

5

相约天地间

碎片时间,正好用来拉差距,

常常点开#天地书院#,刷点正品干货,

通透当下、备战将来~

······本期完······

√《周易》醒脑版:

屯卦:如果机会来了,你会去创业吗?

坤卦:女人的套路→先迷,后得主

乾卦:你是哪种龙?

√《曾国藩·挺经》:

第7条:办事不用外人,记牢八字诀

第5条,我忍忍忍第18条,别太拽

谨向关怀#天地书院#的各界友人、本文的指导教授及创作团队,致以谢意。

传承中华智慧,你我并肩同行、略尽绵薄之力。

版权声明与参考文献:本文由#天地书院#原创出品。欢迎读者转发。各类媒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参考于《周易》(中华书局出版社)、《易经杂说》(南怀瑾著述,复旦大学出版社)。部分配图由#天地书院#原创,部分配图源于蔡志忠先生绘制的系列国学漫画,另有部分配图素材源于网络平台,如涉及版权问题,恳请原作者致函tiandishuyuan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